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吸引和汇聚全球优秀人才,鼓励和接纳国内外博士后人员来中心开展研究,促进中心开放共享和国内外合作,特设立特任研究员(BMS Fellow)项目。项目自2019年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北大化学院已经遴选出50余名优秀博士后纳入到该项目当中。根据《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特任研究员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分发办字〔2018〕5号)中关于博士后项目(BMS Junior Fellow)的有关规定,结合具体实施情况,制定本通知。
博士后项目(BMS Junior Fellow)主要资助来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重点资助领域为分子体系的精准合成与制备、分子的可控组装、分子体系的理论,表征与机制、分子功能体系的构筑与应用及分子科学与生命、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前沿交叉研究。中心每年将遴选出10-20名优秀博士后冠以BMS Junior Fellow称号,给予每人30万初始年薪,资助期为1-2年,受资助人自进站报道或获得资助起按月计发。博士后流动站依托伟德国际1946官网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一、申请条件
申请人须为化学院拟进站或在站的全职博士后,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原则上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全日制博士,不超过35周岁,拟延期博士后可适当放宽;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已在站博士后需进站不超过6个月,或拟延期且距离合同到期少于6个月;
2.遵守科研学术道德,身心健康;
3.申请人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商议形成初步研究计划,其研究计划需符合中心的重点资助领域;
4.鼓励中心内部不同课题组之间联合招收博士后,鼓励博士后提出能够促进交叉融合的联合项目;
5.已获得北大博雅博士后、国家“博新计划”、香江学者、中德交流、国际交流及其他项目资助者不得申请本项目,但可以通过年度考核纳入本项目管理(具体见“五、年度考核”)。以上资助计划结束后还需延期者,可以申请本项目。对获得BMS Junior Fellow项目资助的博士后,化学院可推荐其申请以上博士后项目,但原则上不重复资助,工资待遇就高处理。
二、申报材料
1. 申请表(附件一或二),信息采集表(附件三),电子版各一份;
2. 推荐信两封(必含博士期间导师推荐信一封)。
三、申请程序:
1. 申请人将申请材料提交至中心办公室。
2. 拟合作博士后导师预先审核并严格把关。
3. 中心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确定拟资助人选。
4.原则上入选者需在名单公布后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建议集中在7月或1月进站),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入选资格。
5. 时间安排:
2022年度第一批申请与评选,申请截止日期:2022年3月20日,资助名单公示:2022年6月初;
2022年度第二批申请与评选,申请截止日期:2022年10月20日,资助名单公示:2022年12月初
四、薪酬待遇
1. 除伟德国际1946官网基本工资外,每月享受BMS Junior Fellow津贴,工资补齐至年薪30万(税前)。
2. 该项目资助时限为1-2年,受资助人自办理进站手续或获得资助起按月计发。已获资助项目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决定是否续延,不限定续延次数。
3. 受资助人发表的成果应在署名中标注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Beiji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Sciences)。
4. 入选者的日常管理依托博士后流动站和合作导师,如提前出站或退站,中心将中止相关资助。
五、年度考核:
享受BMS Junior Fellow津贴的博士后需在接受资助一年后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博士后需按中心通知提供书面工作进展报告,并按要求进行答辩。
已获得国家博新计划、香江学者、中德交流、国际交流、北大博雅博士后等项目资助的人员,进站1年后可参加中心博士后考核,择优纳入中心BMS Junior Fellow项目管理系列。
六、出站考核:
中心对即将出站的BMS Junior Fellow项目入选者进行考核,入选者需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结题汇报。对于特别优秀的,并取得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独立课题组负责人(PI)职位的BMS Junior Fellow入选者,将择优给予30-5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用于其出站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启动经费,经费纳入中心开放课题管理体系。
七、联系人:牛林;咨询电话:010-62751700;咨询邮件:niulin@pku.edu.cn。
特别提示:
若申报材料涉密,请与各单位负责涉密工作的老师联系,按负责涉密工作老师的要求申报,切勿邮件或电子邮件传送。
附件: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BMS Junior Fellow项目申请书(北大化学院、中文版)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BMS Junior Fellow项目申请书(北大化学院、英文版)
信息采集表
bevictor伟德官网入口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2022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