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罗一教授、石伟群研究员和彭谦教授来组访问!

      11 月 18 号下午,实验室邀请了罗一教授,石伟群研究员,以及彭谦教授来组访问。他们在 A717 会议室给化院众师生们带来了三场重要的报告:《数据驱动的极性烯烃聚合体系的构效关系预测模型》—— 罗一教授、《基于分子设计的锕系元素分离》—— 石伟群研究员、《稀土N2活化转化的理论研究》—— 彭谦教授(三位老师的简历见文末)。

      罗一教授的工作主要聚焦于将量子化学计算和数据分析相结合,构建共聚催化体系的构效关系预测模型,包括催化活性、极性单体中毒效应等;石伟群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核燃料循环化学相关基础研究,近年来创新性地将软硬原子结合策略和超分子组装策略应用于放射性废液中锕系元素的分离与固定化,发展了一种镧锕组分离最有效的萃取剂;彭谦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主要面向稀土化学和不对称化学,以及研究有机反应机制的构象和电子自旋作用理论,解析分子空间构象和电子自旋推动的结构机制等。

      三位老师的研究涉及了当前化学的不同领域,吸引了许多师生的关注。他们精彩的报告也给大家带来了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问进行学术交流讨论。会后三位教授与众师生合影留念,感谢他们本次到访和精彩的学术报告!

 

 

 

 

 

附:    

罗一: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材料化学系,曾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通过计算化学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开展机理和数据驱动的聚合催化剂分子设计研究。在日本文部省青年基金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已在Sci. Adv.Nature Chem.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论文他引2700余次。应邀撰写一部外文专著章节。报告人首次提出非共价作用可调控烯烃聚合的立体选择性,从而为催化聚合的选择性调控提供了新思考;构建了多种聚合体系的构效关系预测模型。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日本东北大学优秀学术研究奖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石伟群:1976年生,1999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化工系,2007年1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核燃料循环化学相关基础研究,近年来创新性地将软硬原子结合策略和超分子组装策略应用于放射性废液中锕系元素的分离与固定化,发展了一种镧锕组分离最有效的萃取剂;制备了首例锕系聚轮烷和国内首例超铀元素晶体化合物;首次提出了超分子组装纳米笼萃取分离锕系元素的新概念;发展了基于活性Al阴极熔盐电解处理乏燃料的新概念并首次提出了 “原位阳极沉淀”法在低温熔盐中高效分离回收铝合金中的活性金属。在JACS、Angew.Chem、Chem.、CCS Chem.、Nat.Commun、Adv.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 论文300余篇,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和引用,文章总引14000余次, H因子60 (Google Scholar),2020-2022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核科学技术)。分别担任期刊《Supramolecular Materials》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Journal of Nuclear Fuel Cycle and Waste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Nuclear Reactor Design and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编委与国际顾问编委,中文期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编委。现为中国核学会锕系物理与化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彭谦: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及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四青”,天津市杰青, 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04年中山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导师吴云东院士)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Texas A&M University和英国牛津大学分别进行理论计算化学研究。于2017年在入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已在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Nat.Commun.,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共70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5),欧盟玛丽居里奖,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2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和教改项目。任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一流课程《结构化学》主讲教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面向稀土化学和不对称化学,研究有机反应机制的构象和电子自旋作用理论。针对“有机反应势能面的路径调控因子”,提出有机理论机制研究“从静态到动态”,解析了分子空间构象和电子自旋推动的结构机制,推导了一些“反常识”的有机反应新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