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公告

1983级校友管治斌在化学学院2015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发布日期:2015-07-15 作者:
管治斌,男,1983级化学学院本科生,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教授。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亲友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首先祝贺学弟学妹们从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所大学圆满毕业!
 
很荣幸被邀请在毕业典礼上讲话。接到邀请后我一直在琢磨我该讲些什么。现在正是毕业的季节,大家一定听过许多精彩而且充满励志的毕业演讲,我想我还是以一个师兄的身份,和学弟学妹们简单分享一下我人生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选择,或许对大家能稍有启发。
 
我的第一个重要选择其实是我的老师替我做的。我老家在安徽泾县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历史上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我们县。1980年我中考后面临一个选择:上中专还是重点高中。我家因为兄弟姊妹较多,父母原打算让我上中专,觉得这样保险,可以保证跳出农门,也可以马上减轻家里负担。而我初中的几位老师,出于对我的关爱,则一直鼓励我上重点高中。最后为说服我父母,几位老师和校长顶着七月份的大太阳,徒步走了5里多崎岖不平的山路,到我家做我父母的工作。他们凭着对我的信心,向我父母打包票,说我如果上高中将来一定能考取大学。对此我一辈子心存感激!因为如果不是这些老师,我会走上完全不一样的路。
 
我第二个重要选择是上北大。说起上大学,我83年参加高考还有一段惊险的小插曲。我高中住校,高考前一个月学校让回家休整,以迎接高考。没料到就在高考前夕,天天下暴雨,山洪暴发,我被困在山村无法出来。幸好在高考前几天,洪水有所缓和,我们坐竹筏子离开了山村。但去学校沿途的公路桥梁全被大水冲毁,我只好安步当车,在父亲的陪同下,步行八十余里,在高考前夕赶到学校。当年我们一考完,还不知道成绩,就马上得填志愿,我当时觉得没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对填选一流院校心里有些犹豫。而父亲却肯定地对我说:以你的成绩,北大清华必须填一个。而北大是我梦想中的学校,我早就心仪于北大的人文传统和精神魅力,在父亲的鼓励下,北大理所当然成了我的第一志愿。现在回想起来,我能上北大,要好好感谢我父亲,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帮我做出了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因为这一选择,我得以在燕园度过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七年青春时光。北大对我一生影响之大,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清的。因时间关系,只想简单地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两点:一是北大让我开阔了眼界,学会独立思考。蔡元培先生的兼包并蓄和陈寅恪先生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我当时的座右铭。二是在北大七年的浸润,也让一个本来不太自信的我在内心深处慢慢建立起一种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因为我比别人强,而是不再和别人比较,只是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
 
我第三个重要选择是博士论文选题。从北大硕士毕业后,我来到美国UNC-Chapel Hill攻读博士。我的博士论文导师Joe DeSimone现在在材料化学领域已是一位大牌教授,集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三院院士于一身。但在我读博士时,他还只是一位刚刚起步的助理教授。我选他做导师,主要是被他一个有开创性的一个新课题所吸引。但令我失望的是,刚开始他却分给我一个其它的课题。在我的力争下,他终于同意让我做我想做的课题。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提供给我这一机会,让我刚迈进科学的门槛,马上就能进入学术的最前沿。我19911月入学,92年初研究就有了较重大的突破,8月份我在美国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当时华尔街时报及其它报纸都报道了我们的成果。回头想想,当年我如果安分守己地做他交给我的第一个课题,无论我怎样努力也不可能作出有开创性的成果。所以对将来准备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学弟学妹们,我提两点建议:一是你们选导师时,不要只注重其资历、名望,而更要看重其课题的新颖、开创性。二是年轻时做选择,不要太保守,要有点冒险精神。做研究有点像找金矿,在已被彻底探索过的领域,很难再找到金矿,而在还没被探索过的处女地,发现金矿的机率则会高很多。
 
第四个选择是毕业后的去向。因为我92年的研究突破,博士论文的进展比较顺利,三年半就取得了博士学位,在第三年初也拿到了杜邦公司的工作聘书。当时对马上去工作还是继续做博士后心里有些纠结,一方面对喜欢做研究的我来说,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还是颇有吸引力的,另一方面,趁年轻我还想多学点东西,拓展自己的领域和眼界。于是我和杜邦公司商量,我愿意接受聘用,但能否让我先做个博士后。我很感激杜邦同意了我的要求,也感谢Frances Arnold 教授,给我机会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加入她的课题组做博士后。Arnold教授是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领域的开创者,2008年她成为第一位当选为三院院士的女科学家。在她实验室,我有机会学到很多生物化学/生物工程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州理工学院一流的学术环境也让我受益匪浅。回想起来,当时我做这一决定,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多学点东西的想法,但多年以后,当我设计自己的独立研究方向时,我博士后的经历对我开展生物与材料相结合的研究课题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学弟学妹们,你们将来做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希望不要太局限在眼前的利益,而要更多地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最后我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我为什么选择从工业界回到大学。做完博士后,遵守君子协定,1995年秋我加入杜邦。我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很顺利,1999年又有一个较重大的突破,再一次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一切看起来都不错,但我心里却慢慢地感到一丝不满足。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曾多次问自己:这是我最爱的工作吗?我会一直充满热情地做下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我心底,我更喜欢大学校园,喜欢大学的学术自由,也喜欢和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们在一起,边教书,边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我心里虽然有了明确的答案,但赋予行动却还有很多实际的顾虑。我当时已结婚,太太也在杜邦公司上班,我们已有俩个可爱的小baby。如果辞去两份非常优厚稳定的工作,带着俩个小宝宝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从助理教授从头开始打拼,到头来万一拿不到终生教授,该如何向家人孩子交代。我和太太谈了我打算去大学的想法后,没料到她丝毫没有犹豫,非常坚定地支持我这一决定,因为她认为我在大学里能更好地发挥我的才华,她也相信我会成功。有了太太的大力支持,我立刻开始申请。由于我只能用个人假期去面试,我只面试了4-5所学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rvine),和康奈尔大学(Cornell)等,并顺利拿到了UCIrvineCornell大学的聘书。因为我们一家都喜欢西海岸,在2000年秋天我们选择来到尔湾。现在回头想想,我能回到学术界,得好好感谢我太太!谢谢她对我无条件的爱与付出,和对我的相信。
 
现在我每天步行上班,早晨走在阳光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思考着新的课题,心中常常充满了快乐和感恩。感恩于支持我做选择,和帮助我实现我的选择的许许多多的家人、老师、和朋友们。我们的人生之路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选择连接而成的,我们如何做选择,往往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而我们所做的选择,将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人生。希望学弟学妹们将来做人生重要的选择时,不要太在意世俗功利和眼前利益,不流俗,不盲从,而要更多地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
 
最后我想引用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的一首诗,名字叫《The Road Not Taken》,描述一个旅行者在林中遇到两条分开的路,犹豫着该走那一条,象征地表达了在人生道路上做选择的纠结与迷茫。诗的结尾几句是这样的: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大意是: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谢谢大家!

2015年7月



0